杭州奥数网
杭州站

2022年大事记

奥数杭州站 > 小升初 > 小升初常见问题 > 正文

数学奥林匹克在中国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奥数网编辑   2010-08-31 13:46:59

  数学竞赛活动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了。不少国家举办活动都是从某个城市开始的,前苏联最典型,先有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城市的数学竞赛;再有加盟共和国(像全俄罗斯);最后产生全苏数学奥林匹克。把数学竞赛叫做:“数学奥林匹克”就是苏联人做的事。美国数学竞赛活动的情况:原来是AJHSME—AHSME—AIME—USAMO—IMO体系,目前发展到AMC8—AMC10—AMC12—AIME—USAMO—IMO体系。

  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数学竞赛已经比较成熟了之后,有识之士开始策划组织全球范围的活动,于是在1959年由罗马尼亚牵头,东欧几个国家共同创立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

  中国的数学竞赛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1956年新中国第一次举办数学竞赛,在四个城市——京、津、沪、汉分别进行,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江泽涵、苏步青、吴大任、李国平等主持,他们不仅写文章介绍竞赛情况,而且还亲自为青少年学生做数学科普报告、写数学科普读物。这一时期的特点:行政部门出面;规模小、仅限于大城市;参赛对象是高中生。断断续续地持续了近10年,“文革”期间这项活动被迫停止。

  1978年,教育部、中国科协、团中央、中国数学会共同举办了8省市的中学生数学竞赛,方毅、华罗庚亲自参与领导;比赛分初赛、复赛、全国决赛进行。1979年这项赛事推广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由于出现过热情况,1980年教育部停办这项赛事。

  1980年,中国数学会设立普及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全国的中学生数学竞赛事宜,从此组织开展群众性数学竞赛就成为中国数学会的一项工作。1980年在大连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数学普及工作会议定上,把数学竞赛从“公办”改为“民办”,形成“民办公助”,“精简节约”,“自愿参加”的三原则,确定开展数学竞赛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推动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发现和选拔数学人才;为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做准备。

  为了协调全国的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及组织工作,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数学普及工作会议”(1980年大连、1982年昆明、1984年宁波、1986年西安、1988年九江、1990年宁乡、1992年重庆、1994年福州、1995年承德、1998年广州、1999年银川、2001年贵阳、2004年深圳)。

  1981年,中国数学会开始举办“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采用“轮流做东”的形式,各省、市、自治区数学会具体承办,每年10月份举行。1984年创办“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具体承办方式与“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相同,每年4月份举行。

  1986年举办首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参加冬令营(每年1月份)的100多名选手都是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从冬令营产生国家集训队(每年4月份),进而产生国家代表队的六名选手参加IMO(每年7月份)。

  在开展数学竞赛活动中,涌现出的一批活跃在学校、省市以至全国的数学竞赛教练员,他们对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事业作出了贡献,为了鼓励更多的数学工作者投入到这个培育英才,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为了进一步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和水平,1988年11月,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等级教练员评审条例”。根据数学工作者在数学竞赛教练工作中的贡献,分别授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二级教练员”的称号。

  为了加强国际交流,1990年中国数学会成立了奥林匹克委员会,她和普及工作委员会的分工是一个负责准备国际竞赛,一个负责国内竞赛。奥林匹克委员会除了组织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外,还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组织创办了“西部数学奥林匹克”(CWMO)和“女子数学奥林匹克”(CGMO)。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今天和明天。近来各方人士对数学竞赛的议论可谓不少,有正面的,有侧面的,还有反面的。数学家们在组织数学竞赛活动时确实是有些主观考虑的(但时常“事与愿违”,客观上不一定能做的到):

  首先,每一个年龄段中,总会有部分孩子在数学课堂上会感到“吃不饱”,应该为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点东西提供给他们。当然这应该是比例很小的一群人,重要的是他们要实实在在地对数学有兴趣。换句话说,数学奥林匹克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宜参加的活动,而是“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学生们参加的活动。“学有余力”是强调首先要学好课内知识,在此基础上来学习课外知识;“学有兴趣”是指对数学有兴趣,正像有那么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画画、弹琴和唱歌一样。只要这两方面结合得的好了,自然也就不会感到有负担了。

  其次,数学竞赛仅仅是一项数学课外活动,不必把它看得过重,要尽可能的用“平常心”来对待它。不应该赋予它那么多功能:升学、选人、能不能拿菲尔兹奖或诺贝尔奖,它承受不起。一个同学取得好成绩,只能说明现在。如果一定要说对未来有什么影响的话,可能他在竞赛中所获得的这点“成就感”会使他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增添一份自信心。在开展这项活动时,要坚持“不超前、不超纲、”和“大众化、普及型”的命题原则和组织原则。前者是强调课内课外的结合与一致,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补充;后者是强调内容不宜过难,不要让参与活动的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而是让每个参与的学生,不同基础的学生,均得到应有的收获和提高,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

  再次,选材要精炼,不可面面俱到。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环境和氛围,提供处理问题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的、探索性很强的问题的讨论,在认识上(包括学习方法和知识内容)有一个“升华”,其结果就是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是面向大多数的,它是一个基本要求。数学课外活动则不然,由于是面对很少一群人,就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场所,可以把内容搞得宽泛些,原本不敢放进中小学课堂的素材(可能这些材料更接近现代数学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先在这个范围内试一试,积累一定的经验,成功了再走下一步。简单归纳、24点、一笔画、数字谜、数阵排布、奇偶分析、向量、覆盖、……这些十年前、二十年前数学奥林匹克中的热点问题和方法,今天不是已经开始走进中小学校的课堂了吗!

  2002年8月份世界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它既是数学家们的一次“奥林匹克”盛会,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传播数学、宣传数学的机会,众多媒体如此多地报道数学发展现状,介绍数学家,讨论数学与公众生活的关系,在国内从来没有过。

  会议期间,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以92岁高龄为青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数学好玩”,勉励青少年学数学、爱数学,为中国成为世界数学大国、强国做出贡献。陈先生称赞中国的数学科普工作做得好,值得其他国家效仿。他说,由于科普工作不赚钱,外国很少有人搞。但是在中国就不同,由于有政府的支持,科普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连获金牌就是成功的例证。现在,就连美国也开始引进中国的培训方式和教材,其参赛选手的水平也因此得到明显的提高。

  数学家大会期间媒体和公众最关注的要数菲尔兹奖的得主了,因为它被视为数学的诺贝尔奖。当时不少人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参加过IMO的选手中有没有人拿到过菲尔兹奖?

  下面这份不完整的材料也许会满足大家的好奇心:

  Gregori Margulis来自于俄罗斯,1962年参加IMO获得银牌,1978年获得菲尔兹奖;

  Valdimir Drinfeld来自于乌克兰,1969年参加IMO获得金牌,1990年获得菲尔兹奖;

  Jean─Ghristophe Yoccoz来自于法国,1974年参加IMO获得金牌,1994年获得菲尔兹奖;

  Richard Borcherds来自于英国,1977年参加IMO获得金牌,1978年参加IMO获得银牌,1998年获得菲尔兹奖;

  Timothy Gowers来自于英国,1981年参加IMO获得金牌,1998年获得菲尔兹奖;

  Laurant Lafforgue来自于法国,1985年参加IMO获得银牌,2002年获得菲尔兹奖。

  除了菲尔兹奖外,不少参加IMO或者其他传统数学学竞赛的选手也获得了数学界的大奖:

  1977年IMO银牌得主Peter Shor(美国)于1998年获Nevanlinna Prize;1979年IMO金牌得主Alexander Razborov(苏联)于1990年获Nevanlinna Prize。Nevanlinna奖是信息科学中数学方面(Mathematical Aspects of Information Sciences)的最高奖项,与Fields奖一样,也是每4年评审一次,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奖。

  1963年—1966年四次参加IMO,获得3次金牌1次银牌的匈牙利选手Laszlo Lovasz于1999年获数学最高大奖Wolf奖;1962年参加IMO并获得银牌的Gregori Margulis(俄罗斯)获得2005年Wolf奖。

  早于IMO参加过美国Putnam数学学竞赛的有:John Milnor获1962年菲尔兹奖;David Mumford获1974年获菲尔兹奖;Daniel Quillen获1978年菲尔兹奖。

  我国首次派队参加IMO是在1985年,希望将来有一天中国选手的名子能够出现在上面的名单里。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中学推荐

面试题

教育导航

  1. 北京站 上海站 广州站 深圳站
  2. 天津站 武汉站 成都站
  3. 南京站 杭州站 济南站 苏州站
  4. 郑州站 沈阳站 太原站 重庆站
  5. 长沙站 合肥站 宁波站 青岛站
  6. 石家庄站
本地教育

教育资讯 | 教育政策 | 择校指南

面试指导 | 简历制作 | 特长生

分班考试 | 电脑派位 | 经验分享

热门推荐

小学常见问题 | 学习资料

杭州教育新闻 | 特长生

杭州中学新闻 | 杭州西湖区

重点中学

杭州公益中学 | 杭州建兰中学

杭州启正中学 | 杭州文澜中学

杭州采荷实验 | 绿城育华学校

小学试题

期中试题 | 口算题

期末试题 | 数学知识点

单元测试 | 数学练习题

京ICP备09042963号-9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5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奥数网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www.aos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